“在北京,朝陽區古樹名木資源雖然不是豐富,但古樹名木保護智能化程度卻處于領先位置。”
日前,記者來到北京市朝陽區園林綠化局采訪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時了解到,朝陽區正在建設、完善古樹名木保護數據庫平臺。
“以前,測量古樹生長量需要人員到現場才能操作。有了數據庫平臺,通過樹上懸掛的動態監測環進行監控,就可以自動把生長量信息上傳到數據庫平臺。”相關負責人介紹。
朝陽古樹名木保護實現智能化(分離圖)東岳廟古國槐(楊樹田 攝)
古樹名木見證歷史、承載文化,是歷經千百年風雨仍具有生命力的活文物。
在北京,古老的一棵古側柏,據估算樹齡3500年,比北京建城歷史還要久遠。朝陽區古老的一棵樹在日壇公園,品種為柏樹,樹齡已有1100年。這棵枝干遒勁的古柏因為從主干長出九根分枝,因而得名九龍柏,是日壇公園知名景點。
作為北京市六個城區之一,朝陽區古樹名木資源在全市排名靠前,現有一級古樹61棵、二級古樹530棵、名木88棵。679棵古樹名木分布于全區40個街道(鄉鎮),共有15個樹種,包括國槐、檜柏、側柏、油松、白皮松等。朝陽區還擁有一些較大的古樹群,分布在東岳廟、日壇公園、傳媒大學、西黃寺、東壩西北門村、小武基、垡頭翠城公園、東風辛店村等10多處。
2020年,朝陽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進入全面攻堅階段。作為創建森林城市生態文化體系的重要指標之一,古樹名木保護在朝陽創森工作中受到公眾廣泛關注。一些特色古樹更是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。
高碑店鄉半壁店村位于朝陽區東部。近年來,半壁店村注重挖掘歷史文化底蘊、打造優質生態環境,建成了通惠河畔文化創意產業園。隨著產業園的建成,園內的一棵古樹也開始廣為人知。
這棵樹齡約310年的七葉樹高10多米,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樹木。據民間相傳,該樹栽種于清朝康熙年間,原生于私家墳地;民國初年,天津人民銀行行長遷立祖墳時,從潭柘寺移植過來。
朝陽古樹名木保護實現智能化(分離圖)半壁店村花開時節的古七葉樹(楊樹田 攝)
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,交通變得便利、快捷,原本無人問津的古七葉樹開始走進公眾視野。今年5月古樹開花時,滿樹繁花,場面壯觀,每天都會吸引周邊及過往行人一睹為快,成為當地一景。
七葉樹是半壁店村的標志之一,成了通惠河畔一處別致的風景。目前,鄉里在七葉樹生長地四周建起了漢白玉護欄,并立兩米多高的漢白玉碑,刻碑文講述其歷史故事。
朝陽區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,多年來,朝陽區采取全方位保護措施,全區古樹名木保護思路明確、措施得力、保護效果顯著;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進入全面攻堅階段以來,古樹保護工作又進一步突出了宣傳古樹名木歷史文化、制定中長期保護規劃、每年開展古樹名木全覆蓋檢查、精準實施復壯工程等重點。
“在一些具備條件的地方,我們正探索建立古樹公園。同時,古樹復壯的日常工作都在穩步、持續推進,如樹干空洞、樹體傾斜等常見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,古樹生長環境狹小也都及時給予調整、擴大。”相關負責人介紹。
在首都經貿大學,有兩棵相鄰的古柏,一度長勢欠旺。今年,按照分級管理原則,區園林綠化局與呼家樓街道密切溝通,在校方支持配合下,拆除兩樹之間的地面硬鋪裝,使之連成一體,擴大古樹生長空間,并更換原有的狹窄護欄等。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使古樹恢復了旺盛的長勢。
朝陽古樹名木保護實現智能化(分離圖)西黃寺古樹群(楊樹田 攝)
目前,朝陽區85%的古樹名木長勢良好。
按照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創建古樹名木數據庫平臺的要求,朝陽區為古樹名木保護智能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。在與相關負責人的交流中,數據庫平臺細致、實用、多樣的功能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“除了包括每棵古樹的品種、樹高、樹齡、地理位置、管護責任人等基本信息,平臺還具備定位、巡查、長勢、輿情通報等多元化功能。比如,管護責任人例行巡查是否到達現場、每次巡查記錄等,都能在平臺上調閱;相關文件精神傳達,也能通過平臺實現。”負責人介紹。
數據庫平臺整合導航、日常巡查、法規咨詢、輿情處理等功能,使古樹名木日常管理走上了智能化道路。
2022年底前,朝陽區將達到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標準。古樹名木見證歷史,也是傳播生態文明的使者。智能化的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無疑為朝陽創森增添了一大特色。(曹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