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原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,保護好云南草原對構筑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、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和維護民族團結、促進農牧民增收具有基礎性、戰略性意義。
2021年3月,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《關于加強草原保護修復的若干意見》,對加強草原保護修復、推進草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、推動草原地區綠色發展等作出具體部署。為深入貫徹落實相關意見精神,進一步加強全省草原保護修復,推動林草融合發展,云南省結合實際制定了《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草原保護修復的實施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實施意見》),于2021年9月13日正式印發全省執行。
此次出臺的《實施意見》是在草原定位從生產為主向生態為主轉變后,云南省出臺的個省級層面的政策性文件,為開展草原保護修復、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提供了基本遵循,是指導今后一段時間云南省草原工作的綱領性文件。《實施意見》聚焦努力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、筑牢國家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和建設中國美麗省份的目標,將草原保護修復作為全省林草工作的重點任務,進一步壓實各級政府草原保護修復的主體責任,樹立了鮮明的目標導向;《實施意見》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林長制實施等工作開展政策研究,提出可操作、能落地的具體舉措,促進林草融合高質量發展,進一步優化了實施路徑;《實施意見》在提升草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,著力推動草原地區綠色發展和農牧民增收等方面,加強了與自然資源、生態環境、農業農村等部門的政策銜接。
《實施意見》充分結合云南實際明確了全省加強草原保護修復的指導思想,并在“國土三調”成果的基礎上確立了“十四五”發展目標和2035遠景目標。到2025年,草原保護修復制度體系基本建立,草原退化趨勢得到根本遏制,全省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0%。到2035年,草原保護修復制度體系更加完善,基本實現草畜平衡,退化草原得到有效治理和修復,全省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穩定83%以上。到本世紀中葉,退化草原得到全面修復和治理,草原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,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。
《實施意見》制定了13項草原保護建設重點任務,一是開展草原資源調查。在“國土三調”的基礎上,組織開展全省草原資源專項調查,查清草原底數。二是實施草原監測評價。堅持邊監測邊提供、邊分析邊運用,強化動態監測,支撐服務自然資源管理決策。三是編制草原保護修復利用規劃。結合全省國土空間規劃,編制省、州、縣三級草原保護修復利用規劃。四是加大草原保護力度。落實劃定基本草原范圍,嚴格控制草地轉為建設用地;強化行刑銜接,加強征占用審批監管;落實禁牧休牧、草畜平衡制度,以滇東北、滇西北、滇南地區為重點,推進草畜平衡示范縣創建。五是加快草原自然保護地建設。加快隆陽香柏場、尋甸鳳龍山等草原自然公園建設試點,實行整體保護、負面清單差別化管理。六是推進草原生態修復。實施退耕還草、退牧還草和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工程,有效提升生態功能和生產功能。七是加強森林草原資源災害防控。開展草原有害生物普查,開展紅火蟻、草地貪夜蛾有效治理,防范沙漠蝗、黃脊竹蝗等外來物種入侵。八是統籌推進林草生態治理。堅持以水定綠、林草灌有機結合,統籌推進森林、草原、濕地保護修復和石漠化治理。九是大力發展草種業。建立省草品種資源庫,形成完善的優質鄉土草種良繁、推廣應用體系。十是合理利用草原資源。優化半農半牧區和農區資源配置,有效實現草畜平衡。十一是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。按照國家統一部署,加快草原確權登記頒證,穩定承包權,放活經營權,防止草原碎片化。十二是推動國有草原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。加快推進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,合理確定國有草原有償使用范圍,并將有償使用情況納入年度國有資產報告制度。十三是加快草原地區綠色發展。推動草原旅游和草原生態康養產業發展,努力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。
《實施意見》還提出要強化組織領導、隊伍建設、資金保障、科技支撐、宣傳和社會監督5個方面的保障措施,為各地更好地貫徹落實《實施意見》保駕護航。